Wednesday, February 18, 2015

海豹想吃章魚



這組照片在網上引起轟動。一隻長約1.5米的麻斑海豹,遇到一條難纏的太平洋巨型章魚,海豹想吃章魚,章魚纏住不讓海豹吃,兩者就這麼撕扯糾纏了10分鐘後,海豹兇殘地叼著章魚“炫耀”!照片中的海豹畫風跟海洋館的不太一樣……

Tuesday, February 10, 2015

墾丁發現3種擬步行蟲新種



小小的擬步行蟲,各個看似很相像,但是在科學家長年鍥而不捨的仔細觀察下,可是會發現新種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昆蟲相調查研究已有五年,2014年有了新發現。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研究員李奇峯博士、日本金龜學會理事長益本仁雄博士及秋田勝己先生3位學者發表了3個擬步行蟲新種:「南仁擬迴木蟲」、「仕傑擬迴木蟲」及「心慧隆背迴木蟲」 。以長期協助田野調查的研究者黃仕傑、曾心慧,為新種命名。此計畫是國內外分類學者共同合作研究、鑑定物種,新種的模式標本保存於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。



「南仁擬迴木蟲」是在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生態保護區所發現,體長約0.9公分,目前只在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中發現雄蟲,故以地點命名。「仕傑擬迴木蟲」體型小,體長約為0.55~0.9公分,雌蟲體型較細長,觸角及腳略短於雄蟲。「仕傑擬迴木蟲」除了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的南仁山、社頂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等處發現外,也在屏東縣的雙流及達仁林場、臺東的紅葉溫泉及都蘭等地發現。


「心慧隆背迴木蟲」跟前面兩種不大一樣,背部強烈隆起是其特徵,體型也較大,約1.13~1.25公分,容易區分。是研究者在2014年5月在南仁山生態保護區所採集到,並在12月時獲期刊發表。隆背迴木蟲屬在臺灣已知有18種,且全部都是臺灣特有種。臺灣最近一次發表新種是在2008年,相隔6年才又再度發現新種,這也說明墾丁生態仍藏有許多未知昆蟲物種,等待人們發現。


恐龙化石




上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在自然造化下摇身变为奇幻夺目的蛋白石,下次到澳大利亚旅游的你或许能亲眼目睹这一罕见珍品。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北部的闪电山脊(Lightning Ridge)以盛产黑蛋白石而闻名。数年来,蛋白石采矿者在当地意外挖出不少蛋白石化的恐龙化石。

Sunday, February 8, 2015

皱鳃鲨



皱鳃鲨因其头部有带有褶皱的鳃裂而得名,因其外型鳗鱼相似,故又名“拟鳗鲛”,是地球上最原始的鲨鱼种类之一。一般生活在海底1500米左右。尽管外型似鳗,这种鲨鱼却拥有300颗、超过25排的锐利牙齿,一看就是凶猛的海中捕食者。
皱鳃鲨眼睛没有瞬膜。身体两侧有六条鳃裂,鳃间隔延长而褶皱,且相互覆盖,所以命名为皱鳃鲨。体长1.5米左右,最长雌鱼达1.96米、雄鱼达1.66米。体形。鳃孔6对。和普通鲨鱼不同,皱鳃鲨的嘴不在下方,而在前方,吻极短。上下颌牙同形。每牙具3个长齿尖,属枝牙型,有基板似化石异棘类的牙齿。鼻孔在侧腹面,具喷水孔。侧线沟状。脊索未收缩,前10个脊椎有清楚的环状钙化物;在臀鳍以后的脊椎,亦有环状钙化的迹象。臀鳍长;尾鳍中的脊椎稍向上翘,形成不显著的歪型尾。皱鳃鲨的样子很像约在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祖先——枝齿鲨
皱鳃鲨经常出现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的上部,是一种显著的深海栖居物种,通常生活在靠近海底或在水深500到1000米的区域,但有时皱鳃鲨也会到深达1500米的地方活动。有时甚至能在深度50-200米的浅水层之间发现它,在中国台湾东北部海域也曾有人发现过。

Saturday, February 7, 2015

姥鲨



姥鲨是已知最大的鲨鱼之一,仅次于鲸鲨。长度6.7-8.8米,重量600
公斤左右。最大的姥鲨标本是于1851年被缠在加拿大芬迪湾鲱鱼网中,它的总长度达12.27米,重19吨。
姥鲨有一个像巨穴般的颚(达1米阔,在摄食时会保持张开)、较长及明显的鳃裂(差不多环绕整个头部,且有更完善的鳃耙)、眼睛较细及平均腰围较幼。姥鲨的牙齿少很多及呈钩状,约只有5-6毫米。姥鲨只有上颚的首3-4列及下颚的6-7列牙齿是有功用的。
姥鲨的尾柄有很多龙骨,皮肤布满盾鳞及一层黏液,鼻端很尖及尾鳍呈半月形。体型较大的姥鲨可以拍动背鳍。姥鲨身体呈很多不同的颜色,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蓝或黑色,腹部则呈暗白色。很多时在它们身上都会发现有伤痕,可能是受八目鳗或雪茄鲛的袭击。姥鲨的肝脏,占体重的25%及差不多整个腹腔的长度,相信在它们控制浮沉及长期储存能量中有重要的作用。雌性的姥鲨只有右边的卵巢是仍有效用的,这是在鲨鱼中特有的特征。

Friday, February 6, 2015

剑吻鲨




据英国《每日邮报》2月2日报道,澳大利亚22岁的洛赫莱恩·凯利与其父亲迈克日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海岸绿角附近,捕获一条十分罕见的剑吻鲨。剑吻鲨是剑吻鲨科最后幸存的物种,这个鲨鱼家族起源自1.25亿年前,又被称为鲨鱼界的“活恐龙”。
这种剑吻鲨通常生活在1200米深的海底附近。由于不喜欢阳光,愿意待在黑暗的海洋底部,剑吻鲨又被称作“吸血鬼鲨”。然而,此次凯利和其父所捕获的剑吻鲨仅在距离海面609米的地方游荡。
这条剑吻鲨腹部呈粉色,具有灰色的鳍、尖尖的鼻子和又锋利又短的成排牙齿。凯莉称自己并不害怕剑吻鲨,反而十分激动,因为自己此前虽观赏过它的照片,但还未亲眼见过真正的剑吻鲨。
目前,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默里姆布拉,“码头水族馆”馆长迈克尔·麦克马斯特与当地“蓝宝石海岸海洋探索中心”的艾伦·斯克林杰正在研究剑吻鲨标本。
根据测量,这条剑吻鲨体长只有12米,而成年剑.吻鲨体长一般可达3到4米。据悉,这条剑吻鲨将被送往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。


Thursday, February 5, 2015

叉齿鱚


体延长,侧扁。眼小。口极大且能扩张。前颌骨及上颌骨细长。颌骨为二列尖齿,部份为犬齿。体裸露无鳞,或粗糙而具许多小棘,或其二列或多列较粗大的棘。背鳍2个,第一背鳍较小,具硬棘XI-XIII;第二背鳍基底长,具软条18-29;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,具硬棘I,软条17-29;胸鳍长,末端达第二背鳍基底起始点下方;尾鳍叉形。全世界计4属约15种。
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及温带海域。台湾分布于西南部及东北部海域。中层大洋性至底层大洋性鱼,常被发现于深达750公尺以上的水域。以捕食鱼类为生,常常所捕捉的猎物远比自己的身体为大。